“鲁棒性”译名探源: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技术圈?

鲁棒性译名溯源:一个技术术语的跨文化旅程 在中文技术圈,"鲁棒性"这一独特译名承载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术语的跨文化传播历史。该词对应英文术语"Robustness",指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维持其功能的能力。这个看似生硬却极具生命力的译名,其诞生与传播过程反映了中国技术术语翻译的独特智慧。

★★★★★ 8.5 /10
类型: 动作 / 科幻
片长: 148分钟
上映: 2025年
科幻大片 视觉特效 动作冒险 IMAX推荐

“鲁棒性”译名探源: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技术圈?

发布时间:2025-10-31T18:00:32+00:00 | 更新时间:2025-10-31T18:00:32+00:00

鲁棒性译名溯源:一个技术术语的跨文化旅程

在中文技术圈,"鲁棒性"这一独特译名承载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术语的跨文化传播历史。该词对应英文术语"Robustness",指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维持其功能的能力。这个看似生硬却极具生命力的译名,其诞生与传播过程反映了中国技术术语翻译的独特智慧。

译名起源:从音义兼顾到专业定名

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专业术语的翻译需求日益迫切。"Robustness"最初被直译为"健壮性"或"坚固性",但未能准确传达其技术内涵。据考证,"鲁棒性"这一译名最早出现在1985年《自动化学报》的学术论文中,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创。这一译法巧妙结合了音译与意译:"鲁"对应"Ro"的音译,"棒"则蕴含"坚固、可靠"之意,既保留了原词发音特点,又准确表达了技术概念。

关键人物与机构:译名的学术传播路径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与中科院计算所在这一术语的推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多位资深教授在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中坚持使用"鲁棒性"这一译法,使其逐渐获得学术界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权威教材均采用此译名,为术语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术语争议与学术选择

在"鲁棒性"推广过程中,曾存在"稳健性""强壮性""坚固性"等多种译法竞争。支持"鲁棒性"的学者认为,该译名具有术语独特性,能避免与日常用语混淆,且符合科技术语单义性的要求。反对者则批评其发音生硬、不符合汉语习惯。这场术语之争最终以专业共识告终:在特定技术领域保持术语的专有性比追求通俗性更为重要。

标准化进程与行业采纳

199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鲁棒性"确定为推荐译名,标志着这一术语的标准确立。随后,该译名被纳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自动化名词》等权威辞书。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鲁棒性"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普遍接受的专业术语。

文化适应与术语生命力

"鲁棒性"的成功引入体现了技术术语翻译的文化适应过程。这一译名虽然初看生僻,但经过三十余年的使用,已深度融入中文技术语言体系。其生命力源于准确的技术内涵表达、鲜明的术语特征,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持续使用。与"逻辑"(Logic)、"拓扑"(Topology)等成功译例相似,"鲁棒性"展示了外来科技术语在汉语中的良性演化路径。

术语演化的启示

"鲁棒性"的翻译与传播历程为科技术语翻译提供了重要借鉴。首先,专业术语翻译应当兼顾准确性与系统性;其次,学术共同体的共识对术语标准化具有决定性作用;最后,术语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其表达概念的确切性和使用便利性。这一案例也说明,优秀的技术术语翻译不仅需要语言功力,更需要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

如今,"鲁棒性"已超越计算机领域,在控制系统、通信工程、金融风险管理等多个学科中广泛应用,成为中文技术词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独特译名的成功,见证了中国技术术语从引进、消化到创新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中国科技界在语言创造与文化融合方面的智慧。